會注意到這篇文章..是因為剛好看到月刊封面左下角的相片


剛好是林照堂老師相片...


因為5月才剛看過....所以印象深刻


本文出處:財訊314(5月的月刊)


出處網址: http://monthly.wealth.com.tw/project/view.asp?id=697










台灣攝影家作品市場潛力十足
全球最貴的攝影作品一件值一億元
文/林果契

















台灣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在國內外拍賣市場,動輒以新台幣千萬元計;而全球最貴的攝影作品,一件已值新台幣一億元,然而台灣攝影家的作品價格卻依舊裹足不前,到底現在是不是介入的良機?

二○○七年二月,倫敦蘇富比一場當代藝術拍賣會中,一九五五年出生的德國攝影家安德利斯‧考斯基(Andreas Gursky)的一件作品<99 cent II,Diptych>,最後以一七○萬英鎊(折合三三四‧六五萬美元),打破○六年二月由愛德華‧史泰肯(Edward Steichen)的作品<The Pond-Moonlight(池塘月光)>所締造的二九二‧八萬美元拍賣紀錄,再度刷新全球攝影作品的拍賣紀錄。
對照年紀才五十出頭的安德利斯‧考斯基作品之拍賣價格,回頭看看台灣攝影家的作品價格,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即使是渡海來台,在中國攝影史上具舉足輕重地位的郎靜山作品,相較於安德利斯‧考斯基作品的價格,都還不到去掉億元單位的零頭,可見台灣攝影市場的發展還是嚴重落後。

國外攝影大師作品拍賣價節節攀升

截至○七年為止,台灣攝影家的作品能夠出現在國內外拍場者,除了已故攝影大師郎靜山及旅美攝影家李小鏡之外,其餘包括老中青三代攝影家的作品,都只能在攝影藝廊零星的交易,相對於繪畫及雕塑作品而言,台灣攝影作品的確被忽略。
其實台灣攝影風氣早在日據時代就形成,歷經超過一甲子的發展,攝影藝術的風貌已十分多元,老中青三代攝影家也留下了數量可觀的作品。然而,因為相機的普及,人人都會照相的觀念普遍存在,使得攝影作品的創作價值被忽略,價格因而被低估,即使是在國際攝影名家作品已出現一件上億新台幣的當下,一般人對台灣攝影藝術的評價仍停留在舊時代。

現在逢低收藏前輩攝影家作品最上算

不過,回顧台灣藝術市場的發展,台灣前輩藝術家如陳澄波、廖繼春等人,早年作品也是乏人問津,唯價值一旦受肯定之後,價格也坐雲霄飛車直衝而上。因此,現階段逢低介入收藏價格被低估的台灣攝影作品,尤其是前輩攝影家作品,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時點。
從物以稀為貴的觀念來看,台灣前輩攝影家作品無疑是目前最值得被收藏的對象,其中三○年代前後,日本甫掀起所謂的「新興攝影」運動,攝影風氣漸興,當時有一批台灣青年先後負笈東瀛,接受專業的攝影學理和技術訓練。這些留學生返台後,陸續開設寫真館(即照相館),並舉辦展覽、開班訓練學生等,為台灣光復前後的攝影奠下良好基礎。這批留日攝影前輩又以彭瑞麟、鄧南光、林壽鎰、張才等人為代表。

中堅輩攝影家創作觀念更多元

至於台灣中堅輩攝影家當中,也不乏傑出人士,其中包括鄭桑溪、柯錫杰、莊明景,以及在七○年代很活躍的V-10(視覺藝術群)重要成員如莊靈、張照堂等人,都是典型代表。這群中堅輩攝影家的創作觀念,既自由包容度又廣,作品呈現濃厚個人意念的「心象」。
其中早期從事黑白人像及廣告攝影,並曾旅居國外一段時間的柯錫杰,從海外引進了心象風格的攝影潮流。柯錫杰早年的作品經常呈現簡潔明亮的幾何構圖形式,強烈對比的光影及寧靜畫面,賦予觀者一種夢幻美感。至於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基隆,政大新聞系畢業的鄭桑溪,則是以台灣的風土民情為其創作主軸,其中在「基隆」系列當中,有一件<蒸汽火車頭>堪稱是其代表作。而一九四二年出生的莊明景,則是國內知名的高山風景攝影家,其玉山題材作品更是獨樹一格。
另外,一九三八年生於貴陽,之後隨父母護送故宮文物到台灣的莊靈(父親為前故宮院長莊嚴、三哥為旅美知名抽象畫家莊)初中時代即開始接觸攝影,中興大學畢業後,曾經和友人合創<劇場季刊>,並舉辦實驗劇演出及實驗電影發表會,為台灣現代劇場及實驗電影的濫觴;之後莊靈進入台視工作,從六○年代迄今,莊靈始終在傳統攝影領域深耕,無論是為台灣當代藝術人物造像或是在不同地域補捉影像,加上家庭學養,因此作品頗有文人風采。
而一九四三年出生的張照堂,念成功高中時,攝影指導老師就是鄭桑溪,師生倆還辦過聯展,念台大土木系時更辦過一鳴驚人的個展,出校園後在電視台工作一段時間,拍攝過如<芬芳寶島>等紀錄片,也影響日後許多紀錄片工作者,其黑白攝影作品往往呈現一種超現實的前衛風格,至今看來依然很炫。張照堂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在當今台灣攝影界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其他中堅輩攝影家如翁庭華、謝震隆及吳紹同等人的作品,也值得注意。

戰後出生攝影家百家爭鳴、各擅其場

而在一九四五年戰後出生的攝影家當中,阮義忠、郭英聲、張蒼松、全會華、劉振祥、何經泰、高志尊、潘小俠、江思賢、紀國章、陳贊雲、沈昭良、侯淑姿、張美陵、吳忠維、周慶輝、張乾琦、姚瑞中、陳界仁、袁廣鳴及陳順築等人,創作風格各具特色。這批攝影家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正值台灣解嚴前後、百家爭鳴的時代,因此,無論是政治、社會的紀實報導或是心象攝影,創作媒材甚至結合裝置、電腦合成及數位輸出等,迥異於四○至七○年代的風格和面貌。
其中劉振祥因為本身有繪畫及雕塑基礎,能以自己的美學語言詮釋出構圖張力,無論是報導、表演藝術攝影等作品,無不兼具了影像力度、質感及人文內涵;極富人道主義精神的張蒼松,則長期為樂生療養院麻瘋病友及花蓮玉里養護所精神病患的悲慘悽涼人生做紀實報導;以「工殤」系列創作聞名的何經泰則長期為台灣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造像,具有濃厚的人道關懷和社會批判意味;還有江思賢以街友、新生嬰兒及出家人為題材所創作的一系列黑白影像作品;沈昭良為南方澳及玉蘭花產業所做的一系列紀實報導;以及張乾琦紀錄龍發堂精神病患的生活情景等等,都有攝影家濃厚的個人創作風格。
另外,曾經旅居國外多年的郭英聲以及留學日本的高志尊,其作品基本上已抽離「本土」的紀實報導概念,加入更多繪畫創作的元素,是在追求一種個人的心象,作品的構圖及色彩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靜諡美感。而出生香港長年定居台灣的陳贊雲,近年來以全球各地寺廟建築為題材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則頗富攝影美學及人文哲思。
至於留學法國的紀國章,從早期的<台灣野鳥生態>、<自然之美>,到九○年代之後的<色彩符號>、<黑白律動>、<色彩三部曲>,以及<向日葵>、<黃海岱戲說掌中歲月>、<容顏‧Napal>等一系列作品,都深受國內外攝影人士的肯定。紀國章也是目前台灣年輕一輩攝影家當中,在國內外參加攝影大獎最積極的一位,也因此獲獎最多,其作品還被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立尼普斯攝影博物館、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巴黎國家現代美術館,以及比利時Liege市立美術館等單位所收藏。
隨著影像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的曝光率增加,加上中國大陸拍賣會也開始重視影像藝術,預期台灣攝影市場將會水漲船高,此時如何尋找千里馬,就要看伯樂的眼界高不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trip3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