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八景”一說,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清初到日據,皆有人為之品題。“台灣八景”最早出的文獻資料是一六九四年修輯,一六九六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付刊,由高拱乾所纂寫的《台灣府志》。這部台灣第一本府志選定的台灣八景名單是:
安平晚渡 沙鯤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東澳曉日 西嶼落霞 斐亭聽濤 澄台觀海
“古早”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喜題詩詞,一來贊詠述懷,一來表示到此一游。因此寫景詩成了風氣,然而為應唱酬,難免有“道開”之作,所以所詠山水,往往不知何所何處。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付刊,由余文儀纂修的《續修台灣府志》,可能為著“有圖為証”,將“台灣八景”以圖繪表示,系木刻版畫,不過不知是否時移境遷,已不能就今日地點來做比對了。
《台灣府志》所選定的“台灣八景”,屬于本島勝景有七處,外島則僅只一處,即澎 湖的“西嶼落霞”﹔而七處島內勝景,除了令人存疑的北部“雞籠積雪”外,其他六景全落在“台灣縣”(屬今台南)上,如此八景的格局,無疑顯得偏狹,自然無法道盡台灣明麗宜人的山水風光。
難怪近人屢屢評刊《台灣府志》的八景之說﹔台灣史家陳漢光言:“有的根本談不上什麼景,似乎僅是為著文字的風雅和修飾而安排的字句而已。”畫家、藝評家李欽賢也說:“ 若就字面意義來看,有的景根本不知景在何處,有的也純粹是為對仗而成句的。 ”
日據時期,有人謂清治“台灣八景”不合時宜,應予以修訂,于是“台灣日日新聞社”主其事,重新挑選新台灣八景。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票選,以投票方式決定新“台灣八景”﹔《台灣日日新報》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大報,發行量近萬份(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宣稱達一萬份)。于是台灣八景便由清治時期的“官訂”,變成日據時期的“民選”﹔其脫穎而出的八景為:
(一)基隆旭岡(二) 淡水 (三)八仙山(四)日月潭
(五)阿里山 (六) 壽山 (七)鵝鑾鼻 (八) 太魯閣峽
民國四十二年,台灣文獻會則重新選出台灣八景
玉山積雪 阿里山雲海 雙潭秋月 大屯春色
安平夕照 清水斷崖 魯谷幽峽 澎湖漁火
之後台灣省旅遊局以票選方式,選出自民國四十二年以來的新的台灣十二名勝
太魯閣 阿里山 陽明山 玉山 合歡山 秀姑巒溪
日月潭 溪頭 鵝鑾鼻 故宮文物 野柳 大霸尖山
時至今日,上述八景,或因人為開發,已失原有風貌,或因時過境遷,不復風光,今人不復熟悉,而台灣山川名勝不勝枚舉,為展現臺灣美景於世人,乃依上述各景重擬<新新臺灣八景>,公諸網路,將我臺灣好山好水,廣發於世,更藉以提示後代子孫珍惜自然資源,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正﹒
經本研究小組討論,下述八景乃部份修正日據時代八景代以玉山,合歡山,東北角海岸及部分擴大範圍擬出──新新臺灣八景 為:
一、 太魯閣峽(太魯閣國家公園)
二、 玉山(新高山)(玉山國家公園)
三、 阿里山
四、 合歡山--奧萬大
五、 日月潭
六、 九份--東北角海岸
七、 墾丁-鵝蠻鼻(墾丁國家公園)
八、 淡水--野柳--北海岸
太魯閣峽,阿里山,日月潭,墾丁-鵝蠻鼻雖經人為開發,但仍保有其原本特色,仍列其中。
玉山(新高山)是日本領台後,發現的“第一高山”,也是台灣的聖山,特立一景,自有意義。
合歡山為政府遷臺後,開墾中部橫貫公路,新興的景觀,合歡山位於潮濕氣流的交會處,豐富的水氣一遇高山屏障,便化成雪花紛飛,將整座山鋪成皚皚的白頭,為臺灣不易見之景色,冬雪期間,人潮洶湧,熱鬧非凡,即使是盛夏,也是避暑勝地 ,故亦列為一景。
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可以說是台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沈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紀錄在鼻頭角沈積的地層中,也呈現在野柳岬頭的砂岩上。東北角海岸的岩石經過千萬年海濤和強勁的東北季風不斷的侵蝕、磨蝕、風化、搬運等作用之下,形成了如蘑菇般的蕈狀石、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形怪石,無一不是欣賞地質之美的最佳去處。一趟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之旅,有如閱讀了一部地球的自然史。是故足以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淡水風華雖不再,唯其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塑造淡水全臺獨特的異國情調、國際色彩。富有歐式風格的紅毛城、馬偕醫館、長老教會教堂,日本風格的日式建築,漢人的聚落特色─街道和寺廟,成就了淡水迄今無可取代的風韻。加上捷運通車後,交通之便利及沿北海岸多處海岸風景區,使得假日 淡水-北海岸沿線 車水馬龍,成為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常去的一條風景線,故亦列入八景之一。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 世界華商協會聯盟 臺灣旅遊資訊介紹
安平晚渡 沙鯤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東澳曉日 西嶼落霞 斐亭聽濤 澄台觀海
“古早”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喜題詩詞,一來贊詠述懷,一來表示到此一游。因此寫景詩成了風氣,然而為應唱酬,難免有“道開”之作,所以所詠山水,往往不知何所何處。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付刊,由余文儀纂修的《續修台灣府志》,可能為著“有圖為証”,將“台灣八景”以圖繪表示,系木刻版畫,不過不知是否時移境遷,已不能就今日地點來做比對了。
《台灣府志》所選定的“台灣八景”,屬于本島勝景有七處,外島則僅只一處,即澎 湖的“西嶼落霞”﹔而七處島內勝景,除了令人存疑的北部“雞籠積雪”外,其他六景全落在“台灣縣”(屬今台南)上,如此八景的格局,無疑顯得偏狹,自然無法道盡台灣明麗宜人的山水風光。
難怪近人屢屢評刊《台灣府志》的八景之說﹔台灣史家陳漢光言:“有的根本談不上什麼景,似乎僅是為著文字的風雅和修飾而安排的字句而已。”畫家、藝評家李欽賢也說:“ 若就字面意義來看,有的景根本不知景在何處,有的也純粹是為對仗而成句的。 ”
日據時期,有人謂清治“台灣八景”不合時宜,應予以修訂,于是“台灣日日新聞社”主其事,重新挑選新台灣八景。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票選,以投票方式決定新“台灣八景”﹔《台灣日日新報》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大報,發行量近萬份(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宣稱達一萬份)。于是台灣八景便由清治時期的“官訂”,變成日據時期的“民選”﹔其脫穎而出的八景為:
(一)基隆旭岡(二) 淡水 (三)八仙山(四)日月潭
(五)阿里山 (六) 壽山 (七)鵝鑾鼻 (八) 太魯閣峽
民國四十二年,台灣文獻會則重新選出台灣八景
玉山積雪 阿里山雲海 雙潭秋月 大屯春色
安平夕照 清水斷崖 魯谷幽峽 澎湖漁火
之後台灣省旅遊局以票選方式,選出自民國四十二年以來的新的台灣十二名勝
太魯閣 阿里山 陽明山 玉山 合歡山 秀姑巒溪
日月潭 溪頭 鵝鑾鼻 故宮文物 野柳 大霸尖山
時至今日,上述八景,或因人為開發,已失原有風貌,或因時過境遷,不復風光,今人不復熟悉,而台灣山川名勝不勝枚舉,為展現臺灣美景於世人,乃依上述各景重擬<新新臺灣八景>,公諸網路,將我臺灣好山好水,廣發於世,更藉以提示後代子孫珍惜自然資源,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正﹒
經本研究小組討論,下述八景乃部份修正日據時代八景代以玉山,合歡山,東北角海岸及部分擴大範圍擬出──新新臺灣八景 為:
一、 太魯閣峽(太魯閣國家公園)
二、 玉山(新高山)(玉山國家公園)
三、 阿里山
四、 合歡山--奧萬大
五、 日月潭
六、 九份--東北角海岸
七、 墾丁-鵝蠻鼻(墾丁國家公園)
八、 淡水--野柳--北海岸
太魯閣峽,阿里山,日月潭,墾丁-鵝蠻鼻雖經人為開發,但仍保有其原本特色,仍列其中。
玉山(新高山)是日本領台後,發現的“第一高山”,也是台灣的聖山,特立一景,自有意義。
合歡山為政府遷臺後,開墾中部橫貫公路,新興的景觀,合歡山位於潮濕氣流的交會處,豐富的水氣一遇高山屏障,便化成雪花紛飛,將整座山鋪成皚皚的白頭,為臺灣不易見之景色,冬雪期間,人潮洶湧,熱鬧非凡,即使是盛夏,也是避暑勝地 ,故亦列為一景。
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可以說是台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沈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紀錄在鼻頭角沈積的地層中,也呈現在野柳岬頭的砂岩上。東北角海岸的岩石經過千萬年海濤和強勁的東北季風不斷的侵蝕、磨蝕、風化、搬運等作用之下,形成了如蘑菇般的蕈狀石、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形怪石,無一不是欣賞地質之美的最佳去處。一趟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之旅,有如閱讀了一部地球的自然史。是故足以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淡水風華雖不再,唯其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塑造淡水全臺獨特的異國情調、國際色彩。富有歐式風格的紅毛城、馬偕醫館、長老教會教堂,日本風格的日式建築,漢人的聚落特色─街道和寺廟,成就了淡水迄今無可取代的風韻。加上捷運通車後,交通之便利及沿北海岸多處海岸風景區,使得假日 淡水-北海岸沿線 車水馬龍,成為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常去的一條風景線,故亦列入八景之一。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 世界華商協會聯盟 臺灣旅遊資訊介紹
全站熱搜